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党建扶贫 > 正文
    购物车
    0

    着力打造牧区党建升级版

    信息发布者:青龙镇孟家铺村
    2017-04-21 12:39:31    来源:青海日报   转载

    来源: 青海日报    作者: 天峻县委组织部    发布时间: 2017-04-11 08:28    编辑: 崚子

      青海新闻网讯天峻县在牧区基层党建工作中,与时俱进更新思想观念,跳出单纯就党建论党建的传统思维,塑造“牧区党建”品牌形象——

      近年来,天峻县贴近高原牧区实际,扎实开展牧区基层党建工作,注重“牧区党建”品牌建设,以党建领跑,促牧区发展,着力打造牧区党建升级版。

       “五个转变”,塑造“牧区党建”品牌形象

      党建工作中,天峻县各单位、部门在党委的领导下,统筹协调、整体部署,及时将各项工作任务进行分解落实,明确时限、质量、责任单位、责任人,确保各项工作落实,有效扭转了组织部门“单打独斗”和唱“独角戏”的局面,做到了“单打独斗”向整体协作转变。

      该县坚决摒弃形式主义,注重提高党建工作水平的实质性转变,将“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融入日常经常,抓统筹落实、抓问题导向、抓有效创新、抓关键重点,着力在常态长效上下功夫,使浮于形式向注重实质转变。

      坚持奖惩双管齐下,督查与整改同步推进,强化考核结果的运用,将考核结果与干部职工奖惩相挂钩,与教育培养、选拔任用相挂钩,激励干部职工主动承担工作任务,主动就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探索新的解决办法,激发了广大干部干事创业“内生动力”,推动被动干事向主动作为转变。

      天峻县各级党委(党组)用好组织生活这个经常性手段,突出时代特点,找准开展组织活动的着力点,不断从内容、形式、载体、方法、手段等方面进行改进和创新活动方式。通过创新主体党日活动,采取戴党徽、党员亮身份、演讲比赛、知识竞赛等方式,运用微信、微博、微党课等信息化手段,为组织生活注入活力,做到了囿于常规向创新方式转变。

      通过完善民主管理机制、激励考评机制、示范引领机制,强化便民助民服务、利民志愿服务、惠民联动服务、亲民排纠服务,引导基层党组织逐步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使基层党组织的服务意识不断增强,服务功能不断健全,服务方式不断创新,服务内容不断丰富。

      “四个下功夫”,深挖“牧区党建”品牌内涵

      在塑造品牌形象的同时,天峻县不断挖掘牧区党建品牌内涵。首先在宣传上下功夫,利用“天峻党建”微信公众号、藏文手机报、下乡巡回授课、上门“送学”等多种方式,大力宣传党建工作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为品牌的内涵注入丰富的文化元素。

      在规范制度上下功夫,注重基层党支部、村社制度规范,制定下发《党支部议事规则》、《村委会会议制度》、《民主评议村干部制度》、《村民会议制度》等多项制度,督促村党支部贯彻落实相关规章制度。指导各村制定“村规民约”、“十严禁”,并向各乡镇发放《乡镇工作规范》和《牧区、社区工作规范》540本,进一步规范工作程序,提高基层工作质量。

      在从严治党上下功夫,坚持以上率下,紧盯“关键少数”,坚持边查边改边立制,织紧织密织牢制度笼子,以“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为基本内容,以“三会一课”为基本制度,以党支部为基本单位,以解决问题、发挥作用为基本目标,增强领导干部的纪律规矩意识。

      在特色亮点上下功夫,培育党建示范点。以打造天峻党建品牌“升级版”为目标,围绕国道315线党建示范长廊建设示范品牌,打造新源镇“党组织+合作社+公司+牧户”、“党员带富中心户”、盛裕源公司和天棚村“村企共建”助推扶贫攻坚、天峻雪乳牦牛科技公司“非公企业党建助推微企业发展”绿色生态党建示范品牌、县公安局“党建+警营文化建设”五个党建示范品牌,着力强化党组织的生命力和战斗力。

      “三个结合”,累积“牧区党建”品牌效应

      天峻县各级党组织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精准扶贫工作和三基建设,累积“牧区党建”品牌效应。

      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创新载体,通过发放学习教育“小书袋”、开设“微课堂”、编辑“藏文手机报”、设立“驿站栏”、建立“档案库”五位一体的方式,切实推动学习教育落地见效,共计发放学习教育“小书袋”1450个,微信公众号推送40期,发送手机信息报2850条,发放藏汉学习资料2230份,设立党员“学习驿站”15处。

      结合精准扶贫工作,天峻县积极探寻党建工作与扶贫攻坚的深度融合点,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引领和服务发展功能,多措并举,着力打造“党建扶贫新模式”,推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向纵深发展,搭起党组织与群众之间的“连心桥”,先后落实全县25个贫困村的省、州两级产业扶持资金1395万元,省级专项互助资金1250万元、易地搬迁资金963万元以及旅游扶贫项目建设资金300万元;80名贫困户依托“雨露计划”等项目分类开展农牧民生产技术培训;603户1484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纳入医疗救助范围。

      天峻县坚持把“抓三基、强三基”作为夯实党的执政根基,以“9+X软弱涣散党组织整顿”为抓手,对排查出的7个后进党组织进行整顿转化;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事业单位领导管理,制定出台《关于规范事业单位领导人员选拔任用工作的通知》,规范了无级别管理事业单位领导人员选拔任用程序;全面推进机关效能建设,党政群内设机构、各类领导小组和内设机构减少19个,取消行政审批事项14项,降低13项经营服务性收费项目标准,减免金额14.15万元。

      印记:洋芋地里寻出脱贫路——记民和县新民乡若多村“第一书记”冯明波

      在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新民乡若多村,提到冯明波,老百姓口中总会传来赞许声。

      2015年10月,冯明波被派驻到新民乡若多村任“第一书记”。驻村以来,他扎根基层、深入群众、求真务实,在精准扶贫路上“另辟蹊径”,给乡亲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初到若多村,摆在冯明波面前的是这样的现状:若多村位于新民乡以南,半挂在山腰,属纯脑山地区,全村共6个社168户698人,其中贫困户38户135人,贫困程度深。

      他深知精准扶贫,不仅要打基础,更要促长远。为此,产业扶贫成了冯明波脱贫攻坚的重头戏。

      地处脑山地区的新民乡若多村,最适宜种植的就是马铃薯,老百姓称为“洋芋”。当地马铃薯淀粉含量高、口感好,但老百姓种了一代又一代,从未想过在马铃薯上面找出路、脱贫致富。

      一次次了解、把脉后,冯明波把产业扶贫的目光落在马铃薯这个老品牌上,让老品牌借力新技术,托起群众增收致富梦。

      接下来的日子里,冯明波积极与省科技厅联系,得到了专业的技术支持,给全村带来了产量高、耐干旱的青薯9号种薯和测土配方化肥。

      人心齐,泰山移。在冯明波的鼓劲打气下,在全村19名党员的带头下,去年全村连片种植马铃薯,长势好,产量高,让老百姓尝到了甜头。

      冯明波关注着洋芋的产量,更关心洋芋的销路。洋芋丰收之时,村民们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之中,冯明波却在思考,产量上去了,但销路打不开,洋芋烂在地里还不如不种。

      冯明波把若多村丰产洋芋的信息发布到微信圈里,引起了朋友们的广泛关注和转发。很快得到了两位客商的关注,并与冯明波在微信上取得联系。在冯明波的努力下,两位收购商在当地设立了两处洋芋收购点,并高于当时市场价下单。

      谈起今后的精准扶贫工作,冯明波说:“现在,我们已经找准了脱贫致富的产业发展之路,后面就是如何巩固提升的问题。下一步,我将积极与县农业部门对接沟通,准备在若多村修建洋芋储存窖,实现反季节销售,彻底解决洋芋储存期短、群众收益小的问题,力争效益最大化。寻找一些短、平、快的收益项目,促使广大群众尽快脱贫致富。”

      短评:给驻村“第一书记”喝个彩

      近期,在《青海日报》等媒体经常看见全省各级党组织选派优秀干部到贫困村担任党组织“第一书记”的先进事迹。驻村任职干部在基层真抓实干,造福农民群众,改善农村落后面貌,赢得了群众信任,树立了党组织的威信。我们不禁要大声为这些“第一书记”喝个彩,并从身边选派“第一书记”工作中得到启发:实现中国梦,实现精准脱贫,希望就在我们每一个党员干部的脚下。

      选好“领头羊”,架好干群“连心桥”。驻村“第一书记”是党在基层农村的代表,是群众利益的代表,是机关党员干部的代表。他们在贫困农村担负着抓党建、促发展、保稳定、惠民生的重任,换句话说,他们是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因此选好“领头羊”至关重要。事实证明,选派“领头羊”式的“第一书记”是搞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关键,是农村工作机制的创新,是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思路的拓展,更是锻炼干部、培养干部的重要途径。

      积极“造血”,建好贫困村“致富桥”。摘掉贫困村帽子,关键要将“输血”变为“造血”。在增强贫困群众自身“造血”功能的基础上,广大“第一书记”和驻村任职干部深知扶贫工作要有实打实的成效才能真正得到群众的信任。为此,“第一书记”带领广大驻村任职干部在调查研究、熟悉情况的基础上,制订任期工作规划,亲自抓“造血”项目、跑资金、签合同,建好贫困村“致富桥”。为了建好项目,他们不辞辛劳;为了让群众放心,他们事事操心。通过辛勤的工作,他们所在村党的建设、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有了长足发展,广大农民生活越来越好。

      发扬“老黄牛”精神,为群众利益任劳任怨。“关系亲不亲,要看用心真不真;谁把群众当亲人,谁就会赢得民众心。”为了改变贫困村的面貌,广大“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任劳任怨,远离城市来到农村,艰苦的驻村任职生活让他们守得住清苦、耐得住寂寞、磨炼了意志。工作中遇到困难时,他们不着急、不畏缩,用顽强的毅力,用乐观向上的积极心态,努力开展工作。驻村任职期间,是一种付出和奉献,同时是一种磨砺和收获,他们不仅收获了成长锻炼的阅历,收获了基层工作的经验,更以难以忘怀的人生经历,收获了一生享用不尽的宝贵财富。

      声音:夯实基层党建 引领精准扶贫

      充分发挥农牧区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以党建引领精准扶贫工作,是党中央交给各级党组织的迫切政治任务,也是党员干部必须深思解决的重要现实问题。

      引领精准扶贫,要筑牢堡垒激发组织活力。在带领群众干事创业脱贫致富的道路上,党组织就是堡垒,书记就是旗帜。要结合软弱涣散村党组织集中整顿和开展村干部履职能力评估工作,选优“领头雁”、配强“第一书记”,强化对“两委”班子成员和扶贫驻村干部教育培训,有效解决“两委”班子成员和驻村干部精准扶贫能力弱、作用发挥不够等突出问题,着力提升服务群众、服务发展能力,切实增强农牧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引领精准扶贫,要示范带动发挥党员引力。贫困群众是脱贫攻坚的主体,脱贫致富终究要靠贫困群众用自己的双手来实现。要全面落实“123”扶贫工作机制,探索推行农牧区“共产党员户”工作模式,以先锋模范效应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鼓励动员广大党员、致富能手主动与贫困户结成对子,在信息、资金、技术等方面给予帮助,形成凝心聚力促脱贫的整体合力。

      引领精准扶贫,要优化资源增强脱贫能力。贫困群众脱贫难、致富难的问题根源在于劳动技能低下、收入渠道狭窄、发展能力不足。要充分依托当地优势产业,采取贫困群众进职校、“乡土”人才到现场等方式,面对面学、手把手教致富技能,不断增强群众自我“造血”功能。要积极推行“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产业扶贫模式,优化资源配置,提供就业岗位,促进贫困户持续稳定增收脱贫致富。

      引领精准扶贫,要健全制度提升攻坚效力。完善的制度是推动工作的“催化剂”,职责不清晰、责任不落实,党建工作与脱贫攻坚就无法有机融合。要建立健全和完善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工作机制,把立足点落在明确党组织责任上,做到责任明、任务清、有抓手,强力推动各级党组织发挥作用干起来、带领群众富起来。要实施负面清单制度,及时查找在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工作中的问题和不足,补短板、堵漏洞,以富有成效的党建工作助力脱贫攻坚。


    打赏捐赠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